独悲需要忍受,快乐需要分享
对Linux协议栈多次perf的结果,我无法忍受conntrack的性能,然而它的功能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无法 对其割舍,我想自己实现一个快速流表,但是我不得不抛弃依赖于conntrack的诸多功能,比如state match,Linux NAT等,诚然,我虽然对NAT也是抱怨太多,但不管怎样,不是还有很多人在用它吗。 曾经,我针对conntrack查找做过一个基于离线统计的优化,其思路很简单,就使用动态的计算模式代替统一的hash算法。我事先会对经过该BOX的 所有五元组进行采样记录,然后离线分析这些数据,比如将五元组拼接成一个32源IP地址+32位目标IP地址+8位协议号+16位源端口+16位目标端口 的104位的长串(在我的实现中,我忽略了源端口,因为它是一个易变量,值得被我任性地忽略),然后根据hash桶的大小,比如说是N,以logN位为一 个窗口大小在104位的串上滑动,找出相异数量最大的区间,以此区间为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数据流均匀分布在各个hash桶中,如果数据流过多导致冲突链 表过长,可以建立多维嵌套hash,把这个hash表倒过来看,它是多么像一棵平衡N叉树啊,N叉Trie树不就是这回事吗?这里的hash函数就是“取 某些位”,这又一次展示了Trie与hash的统一。 以上的优化虽然优美,但是却还是复杂了,这个优化思路是我从硬件cache的设计思路中借鉴的。但是和硬件cache比如CPU cache相比,软件的类似方式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在于软件处理hash冲突的时候只能遍历或者查找,而硬件却可以同时进行。请学校里面的不要认为是算法 不够优越,这是物理本质决定的。硬件使用的是门电路,流动的是电流,而电流是像水流一样并行连通的,软件使用的逻辑,流动的是步骤,这就是算法,算法就是 一系列的逻辑步骤的组合,当然,也有很多复杂的所谓并行算法,但是据我所知,很多效果并不好,复杂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最终经不起继续复杂,只好作罢,另 外,这么简单个事儿,搞复杂算法有点大炮打苍蝇了。nf_conntrack的简单优化-增加一个cache
如果什么东西和后续的处理速率不匹配,成为了瓶颈,那么就增加一个cache来平滑这种差异。CPU cache就是利用了这个思路。对于nf_conntrack的效率问题,我们也应该使用相同的思路。但是具体怎么做,还是需要起码的一些哪怕是定性的分析。
如果你用tcpdump抓包,就会发现,结果几乎总是一连串连续被抓取的数据包属于同一个五元组数据流,但是也不绝对,有时会有一个数据包插入到一个流中,一个很合理的抓包结果可能是下面这个样子:数据流a 正方向数据流a 正方向数据流a 反方向数据流a 正方向数据流c 正方向数据流a 反方向数据流a 发方向数据流b 反方向数据流b 正方向数据流 正方向....看 出规律了吗?数据包到达BOX遵循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局部性,也就是属于一个流的数据包会持续到达。至于空间局部性,很多人都说不明显,但是如果你仔细分 析数据流a,b,c,d...的源/目标IP元组,你会发现它们的空间局部性,这是TCAM硬件转发表设计的根本原则。TCAM中“取某些位”中“某些 位”说明这些位是空间上最分散的局部,这是一种对空间局部性的逆向运用,比如核心传输网上,你会发现大量的IP都是去往北美或者北欧的。 我本希望在本文中用数学和统计学来阐述这一规律,但是这个行为实在不适合在一篇大众博客中进行,当有人面试我的时候问到我这个问题,我也只能匆匆几句话带 过,然后如果需要,我会用电邮的方式来深入解析,但是对于一篇博客,这种方式显得卖弄了,而且会失去很多读者,自然也就没有人为我提意见了。博客中最重要 的就是快速给出结果,也就是该怎么做。言归正传。 如果说上述基于“空间局部性逆向利用”的“取某些位hash”的优化是原自“效率来自规则”这个定律的话,那么规则的代价就是复杂化,这个复杂化让我无法 继续。还有一个比这个定律更加普适的原则就是“效率来自简单”,我喜欢简单的东西和简单的人,这次,我再次证明了我的正确。在继续之前,我会先简单描述一 下nf_conntrack的瓶颈到底在哪。1.nf_conntrack的正反向tuple使用一个hash表,插入,删除,修改操作需要全局的lock进行保护,这会赞成大量的串行化操作。2.nf_conntrack的hash表使用了jhash算法,这种算法操作步骤太多,如果conntrack数量少,hash操作将会消耗巨大的性能。[Tips: 如果你了解密码学中的DES/AES等对称加密算法,就会明白,替换,倒置,异或操作可数据完成最佳混淆,使得输出与输出无关,从而达到最佳散列,然而这 效果的代价就是操作复杂化了,加解密效率问题多在此,这种操作是如此规则(各种盒)以至于完全可以用硬件电路实现,可是如果没有这种硬件使用CPU的话, 这种操作是极其消耗CPU的,jhash也是如此,虽然不很。]3.nf_conntrack表在多个CPU间是全局的,这会涉及到数据同步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RCU最大限度缓解,但万一有人写它们呢。鉴于以上,逐步击破,解决方案就有了。
1.cache的构建基于每CPU一个,这完全符合cache的本地化设计原则,CPU cache不也如此吗。2.cache尽可能小,保存最有可能命中的数据流项,同时保证cache缺失的代价不至于过大。
3.建立一个合理的cache替换自适应原则,保证在位者谋其职,不思进取者自退位的原则
我 的设计思路就是以上这些,在逐步落实的过程中,我起初只保留了一个cache项,也就是最后一次在conntrack hash表中被找到的那个项,这完全符合时间局部性,然而在我测试的时候发现,如果网络中有诸如ICMP这类慢速流的话,cache抖动会非常厉害,和 TCP流比起来,ICMP太慢,但是按照排队原则,它终究会插队到一个TCP流中间,造成cache替换,为了避免这种令人悲哀的情况,我为 conntrack项,即conn结构体加入了时间戳字段,每次hash查找到的时候,用当时的jiffers减去该时间戳字段,同时更新这个字段为当前 jiffers,只有当这个差值小于一个预定值的时候,才会执行cache替换,这个值可以通过网络带宽加权获得。
但是这样就完美了吗?远不!考虑到CPU cache的设计,我发现conntrack cache完全不同,对于CPU,由于虚拟内存机制,cache里面保存的肯定来自同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不考虑更复杂的CPU cache原理...),因此除非发生分支跳转或者函数调用,时间局部性是一定的。但是对于网络数据包,完全是排队论统计决定的,所有的数据包的命名空间 就是全世界的IP地址集合,指不定哪一会儿就会有任意流的数据包插入进来。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数据流切换,比如数据流a和数据流b的发送速率,经过的网 络带宽实力相当,它们很有可能交替到达,或者间隔两三个数据包交替到达,这种情况下,你要照顾谁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则:效率来自公平。因此,我的最终设计是以下的样子:
1.cache是一个链表,该链表的长度是一个值得微调的参数cache链表太短:流项频繁在conntrack hash表和cache中跳动被替换。
cache链表太长:对待无法命中cache的流项,cache缺失代价太高。胜者原则:胜者通吃。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均衡原则1-针对胜者:遍历cache链表的时间不能比标准hash计算+遍历冲突链表的时间更长(平均情况)。均衡原则2-针对败者:如果遍历了链表没有命中,虽然损失了些不该损失的时间,但是把这种损失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效果:数据流到达速率越快就越容易以极低的代价命中cache,数据流达到速率越慢越不容易命中cache,然而也不用付出高昂的代价。
2.基于时间戳的cache替换原则只有连续的数据包到达时间间隔小于某个动态计算好的值的时候,才会执行cache替换。
我的中间步骤测试代码如下:
//修改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core.c//Email:marywangran@126.com//1.定义#define A#ifdef A/* * MAX_CACHE动态计算原则: * cache链表长度 = 平均冲突链表长度/3, 其中: * 平均冲突链表长度 = net.nf_conntrack_max/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buckets * 3 = 经验值 * */#define MAX_CACHE 4struct conntrack_cache {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_hash *caches[MAX_CACHE];};DEFINE_PER_CPU(struct conntrack_cache, conntrack_cache);#endif//2.修改resolve_normal_ctstatic inline struct nf_conn *resolve_normal_ct(struct net *net, struct sk_buff *skb, unsigned int dataoff, u_int16_t l3num, u_int8_t protonum, struct nf_conntrack_l3proto *l3proto, struct nf_conntrack_l4proto *l4proto, int *set_reply, enum ip_conntrack_info *ctinfo){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 tuple;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_hash *h; struct nf_conn *ct;#ifdef A int i; struct conntrack_cache *cache;#endif if (!nf_ct_get_tuple(skb, skb_network_offset(skb), dataoff, l3num, protonum, &tuple, l3proto, l4proto)) { pr_debug("resolve_normal_ct: Can't get tuple\n"); return NULL; }#ifdef A cache = &__get_cpu_var(conntrack_cache); rcu_read_lock(); if (0 /* 优化3 */) { goto slowpath; } for (i = 0; i < MAX_CACHE; i++) {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_hash *ch = cache->caches[i];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_hash *ch0 = cache->caches[0]; if (ch && nf_ct_tuple_equal(&tuple, &ch->tuple)) { ct = nf_ct_tuplehash_to_ctrack(ch); if (unlikely(nf_ct_is_dying(ct) || !atomic_inc_not_zero(&ct->ct_general.use))) { h = NULL; goto slowpath; } else { if (unlikely(!nf_ct_tuple_equal(&tuple, &ch->tuple))) { nf_ct_put(ct); h = NULL; goto slowpath; } }/*************************************** 优化1简介 *****************************************//* 并非直接提升到第一个,而是根据两次cache命中的间隔酌情提升,提升的步数与时间间隔成反比 *//* 这就避免了cache队列本身的剧烈抖动。事实上,命中的时间间隔如果能加权历史间隔值,效果更好 *//*******************************************************************************************/ /* * 基于时间局部性提升命中项的优先级 */ if (i > 0 /* && 优化1 */) { cache->caches[0] = ch; cache->caches[i] = ch0; } h = ch; } } ct = NULL;slowpath: rcu_read_unlock(); if (!h)#endif /* look for tuple match */ h = nf_conntrack_find_get(net, &tuple); if (!h) { h = init_conntrack(net, &tuple, l3proto, l4proto, skb, dataoff); if (!h) return NULL; if (IS_ERR(h)) return (void *)h; }#ifdef A else { int j; struct nf_conn *ctp; struct nf_conntrack_tuple_hash *chp;/*********************** 优化2简介 **************************//* 只有连续两个数据包到达的时间间隔小于n时才会执行cache替换 *//* 这是为了避免诸如ICMP之类的慢速流导致的cache抖动 *//************************************************************/ if (0 /* 优化2 */) { goto skip; }/************************** 优化3简介 *****************************//* 只有在总的conntrack数量大于hash bucket数量的4倍时才启用cache *//* 因为conntrack数量小的话,经过一次hash运算就可以一次定位, *//* 或者经过遍历很短的冲突链表即可定位,使用cache反而降低了性能 *//******************************************************************/ if (0 /* 优化3 */) { goto skip; } ct = nf_ct_tuplehash_to_ctrack(h); nf_conntrack_get(&ct->ct_general); chp = cache->caches[MAX_CACHE-1]; for (j = MAX_CACHE-1; j > 0; j--) { cache->caches[j] = cache->caches[j-1]; } cache->caches[0] = h; if (chp) { ctp = nf_ct_tuplehash_to_ctrack(chp); nf_conntrack_put(&ctp->ct_general); } }skip: if (!ct) { ct = nf_ct_tuplehash_to_ctrack(h); }#else ct = nf_ct_tuplehash_to_ctrack(h);#endif /* It exists; we have (non-exclusive) reference. */ if (NF_CT_DIRECTION(h) == IP_CT_DIR_REPLY) { *ctinfo = IP_CT_ESTABLISHED + IP_CT_IS_REPLY; /* Please set reply bit if this packet OK */ *set_reply = 1; } else { /* Once we've had two way comms, always ESTABLISHED. */ if (test_bit(IPS_SEEN_REPLY_BIT, &ct->status)) { pr_debug("nf_conntrack_in: normal packet for %p\n", ct); *ctinfo = IP_CT_ESTABLISHED; } else if (test_bit(IPS_EXPECTED_BIT, &ct->status)) { pr_debug("nf_conntrack_in: related packet for %p\n", ct); *ctinfo = IP_CT_RELATED; } else { pr_debug("nf_conntrack_in: new packet for %p\n", ct); *ctinfo = IP_CT_NEW; } *set_reply = 0; } skb->nfct = &ct->ct_general; skb->nfctinfo = *ctinfo; return ct;}//2.修改nf_conntrack_initint nf_conntrack_init(struct net *net){ int ret;#ifdef A int i;#endif if (net_eq(net, &init_net)) { ret = nf_conntrack_init_init_net(); if (ret < 0) goto out_init_net; } ret = nf_conntrack_init_net(net); if (ret < 0) goto out_net; if (net_eq(net, &init_net)) { /* For use by REJECT target */ rcu_assign_pointer(ip_ct_attach, nf_conntrack_attach); rcu_assign_pointer(nf_ct_destroy, destroy_conntrack); /* Howto get NAT offsets */ rcu_assign_pointer(nf_ct_nat_offset, NULL); }#ifdef A /* 初始化每CPU的conntrack cache队列 */ for_each_possible_cpu(i) { int j; struct conntrack_cache *cache; cache = &per_cpu(conntrack_cache, i); for (j = 0; j < MAX_CACHE; j++) { cache->caches[j] = NULL; } }#endif return 0;out_net: if (net_eq(net, &init_net)) nf_conntrack_cleanup_init_net();out_init_net: return ret;}希望看到的人有机会测试一下。效果和疑问可以直接发送到代码注释中所示的邮箱。